第(1/3)页 三月十九日,经一日多的急行军,孟宁之率步骑两千赶路上百余里,终赶至丹阳南山。 稍至丹阳立足,孟宁之率兵在南山扎营,文稷率步骑五千从上游渡江而南下,明晃晃出现在丹徒水道以北,距孟宁之所部仅二十来里。 丹徒水道为秦始皇所修,从丹徒至曲阿,顺着丘陵地势,所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。北固山与南山相对,丹徒水道口在北固山以北,然至南山却弯曲而流,流至南山以南,如‘S’形模样。 孟宁之抢夺南山用意明显,便是居高临下,阻止曹军控制水道。而文稷出现在水北纯粹是想夺回南山,时居高临下,南依丹徒水,足以阻击唐兵。 得知文稷兵马忽至,孟宁之短小精悍的身子伫于上头,眺望文稷所领五千兵马。 “将军,敌寇兵马观之恐有四、五千之数,我军兵马不及其数,不如据守固守,等候后续援兵。”尹礼担忧道。 孟宁之思索少许,看向随军的丘郎问道:“奋威有何见解?” 丘郎毫不畏惧,说道:“我军袭渡江东,东南兵民惶恐。今文稷从江北而来,率兵至此无非欲夺南山,凭险以阻我军。” “今时形势,兵家称客主异势,客贵速战,主贵持重。文稷若设营不出,遣水军分向遂道,会稽兵击吴郡,断我粮辎。待春水长,上江曹休等众军,必沿流赴援,于我北人不利。” “我军利在骑,威在野,以我之见,破其锐卒,擒其骁将,可震南人。兵锋大涨,闻者多降,是役可战!” “善!” 孟宁之大喜,说道:“丘郎思虑长远,我意与君相同。客急战,主持重,今不急战,岂不令敌笑我?” 是役南征,张虞恐孟宁之勇有余,而兵略不足,遂安排丘郎以校尉兼任参军,辅孟宁之用兵,并叮嘱孟宁之多听丘郎意见。 今下不用多说,孟宁之下令召集兵马下山列战。时丘郎领精骑五百先行下山压阵,孟宁之自率一千五百名甲士徐徐下山。 而见唐军有意与自己厮杀,文稷非畏战之人,没什么多说话,下令列阵,欲与之决一雌雄。况且唐军占据险要,今若不下山厮杀,他登山急攻,怕没那么好取胜。 下午时分,艳阳高照,清风徐徐,不热不冷端是个厮杀的好时候。 先是鼓声咚咚作响,旌旗挥舞飘扬,两军依照阵法相继列阵。 文稷兵多将广,坐镇中军,调度兵马。因骑少步多之故,遂将两百骑卒布置于后阵,两翼由步卒护卫,列以攻守兼备的鱼鳞阵。试图用优势兵力,正面强攻击破唐军。 孟宁之非安分之辈,不顾左右劝说,披甲持矛,与中军亲卫一起随时冲杀。而因兵马较少之故,将步卒列在正面,两翼由骑卒护卫,骑将为丘郎。观兵马列阵,乃是机动性强的鹤翼阵。 二者阵型之区别,鱼鳞阵步卒层层迭迭,可以通过连续梯队冲击瓦解敌方防线;鹤翼阵两翼向左右展开,形成类似鹤类翅膀的V字布局,依靠两翼兵马机动性,突击或是包抄之用。 因此,二阵区别非常明显,鱼鳞阵兵锋在正面,鹤翼阵杀招在侧翼。 两千厮杀五千,规模远谈不上大,属于是经典厮杀,既考验将领的指挥、勇猛之能力,又有看兵卒慓悍与高纪律性。 风渐渐吹拂过旌旗! 唐军前营八百重装甲士已列好军阵,严密阵型,坚固的甲胄,锋利兵刃,随时能够出击。 孟宁之身入阵中,望着充当箭头的兵卒,大声道:“诸子追随我多年,皆是厮杀老手了。今下深入敌境,你我除死战外,我本无别语可说。但眼下击南贼,我必须申明一点。” “我受陛下大恩,今日如不胜,我必以死报恩。而天下一统便在眼前,击破五千贼兵,你我得胜而归,陛下必有重赏,望你等尽知!” “哈哈!” 第(1/3)页